近年来,工程承包已成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主要合作模式。与此同时,随着非洲国家自主发展愿望的增强,不少国家希望我企业不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,而且能够在促进就业,实现技术转移,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。河南国际合作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河南国际)在纳米比亚实施的公路项目,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,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。 一、基本情况 伦杜—伊朗度公路项目是中国公司在纳米比亚承建的首条公路,也是纳独立以来最大的公路项目,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纳政府共同出资,合同总金额4596万美元。河南国际通过国际招标承建该项目第一标段。项目2007年10月开工,2010年8月提前9个月完工。河南国际在施工中严把项目质量关,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,得到纳各界的广泛赞誉。 2010年9月,借助成功实施伦杜—伊朗度公路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,河南国际与纳工程与交通运输部下属企业RCC组成联营体,通过议标直接承揽了总价3940万美元的70公里公路升级项目,显示了该企业在纳良好的发展势头。 二、河南国际公司的成功经验 (一)高度重视项目质量,科学管控工程进度。伦杜公路建设初期,当地媒体曾对中国公司能否修好这条道路持怀疑态度。河南国际中标后,严把质量关,科学管理施工进度,确保工程又好又快地建设。从建材选用和施工工序两方面,严格控制项目质量,坚持做到“不合格材料不使用,不达标工序不报收”。同时,每道工序都建立了“工长负责制”,如果有质量问题,就追究相应工长的责任。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,实施“每周工作计划”,由项目现场经理根据施工情况,科学调配资源,动态调正进度。此外,公司有专人研究合同索赔条款,根据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特殊情况(如业主追加工程量,出现特殊天气等因素),共向业主索赔6个月工期。最终,伦杜公路提前9个月完工。纳总统波汉巴在项目通车典礼致辞中称:“伦杜—伊朗度公路项目是纳米比亚独立以来建设质量最好的公路之一,希望承建该项目第二标段的南非公司向河南国际学习,在工程质量上达到河南国际的标准。” (二)实施本地化战略,构建和谐劳资关系。河南国际在纳大量雇佣当地工人,借助当地人力资源优势,提高管理效率。项目建设高峰期,中方员工仅30人,当地员工达500人。公司还大胆聘用当地人任人事和现场管理经理,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和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,提高管理效率,规范施工程序。此外,纳部分中资企业习惯于实行“绩效工资”(即工资的支付与工作效率挂钩),但当地部分工人因工作效率低,所得工资低于纳劳工法规定的最低工资,工人消极窝工,甚至罢工。纳劳工部和当地工会组织也会出面干涉。河南国际在施工中,严格执行纳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,并在此基础上实行“绩效工资”。短期内虽然财务成本增加,但劳资纠纷大大减少,公司管理成本下降,工人工作效率反而不断提高。公司的做法得到纳劳工部好评。项目组所在地的纳地方劳工部门以其合同为蓝本向其他公司推广。 (三)严格履行社会责任,树立良好企业形象。河南国际在施工中妥善处理与当地社区的关系,积极参加公益活动,为企业在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部落酋长在纳当地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河南国际与项目所在地的酋长结交朋友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酋长解决实际困难,既赢得了酋长的信任,也有利于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。公司项目组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学校、银行等部门职员举办体育比赛,进一步融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。此外,公司还主动修通连接主体公路与周边学校和诊所的道路,积极为当地医院、警察局等部门捐赠办公桌椅、空调等设施。这些捐赠花费不多,但为企业在当地树立了良好形象。 (四)积极联合当地公司,力求实现优势互补。河南国际通过与当地国营企业RCC联营的方式承揽70公里公路升级项目,实现强强联合,优势互补.一方面,借助RCC与纳政府的关系,河南国际以较高的标价承揽项目(每公里道路造价约40万元,比纳政府同类招标项目价格高出1/3);另一方面.RCC也可利用河南国际的人才、技术及设备优势弥补不足,并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。这种合作模式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,也得到纳当地社会的好评。